在当今高度数字化的时代,SoC 芯片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,其设计规则对于实现高性能、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芯片至关重要。这些规则涵盖了从设计理念到实际实现的各个环节,是芯片设计工程师们遵循的关键准则。
设计流程规则
SoC 芯片设计起始于功能设计阶段。工程师们需依据产品的应用场景,精心设定如功能、运算速度、接口规格、工作环境温度以及功耗等关键指标,这些指标将成为后续电路设计的重要依据。在此基础上,还要规划软件与硬件模块的划分,明确哪些功能集成于 SoC 芯片内,哪些置于电路板上。
完成功能设计后,进入设计描述与行为级验证环节。工程师把 SoC 按功能划分为多个模块,并选定实现这些功能所需的 IP 核。随后,运用 VHDL 或 Verilog 等硬件描述语言对各模块进行设计,再借助电路仿真器开展功能验证。不过,这种验证未考虑电路实际延迟,结果并非十分精确。
逻辑综合阶段,在确定设计描述无误后,使用逻辑综合工具,并挑选合适的逻辑器件库作为合成逻辑电路的参考。硬件语言设计描述文件的编写风格对综合工具的执行效率影响重大,一些抽象语法不适用于综合工具,仅能用于系统评估仿真。通过逻辑综合,可得到门级网表。
门级验证旨在确认综合后的电路是否契合功能需求,通常借助门电路级验证工具完成,此阶段的仿真需考虑门电路的延迟。
布局布线环节,布局是将设计好的功能模块合理安置在芯片上,规划其位置;布线则是完成各模块间的互连。需注意,模块间连线较长,产生的延迟会严重影响 SoC 性能,在 0.25 微米制程以上更为显著 。
低功耗设计规则
随着芯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,尤其是在便携式设备领域,低功耗成为 SoC 芯片设计的关键考量。从芯片设计层面来看,动态电压调节技术备受青睐。由于动态功耗与工作电压的平方成正比,降低工作电压能有效降低功耗。但单纯降压会使传播延迟加大、执行时间变长。动态电压调节技术则依据芯片工作状态改变功耗管理模式,在保障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,通过电压调度模块实时调整工作电压。
门控时钟和可变频率时钟技术也广泛应用。在微处理器中,时钟功耗占比较大,门控时钟通过切断当前时钟周期内未使用逻辑模块的时钟信号,降低开关功耗;可变频率时钟则根据系统性能需求,配置适宜的时钟频率,避免不必要的功耗,不过该技术需系统内嵌时钟产生模块 PLL,增加了设计复杂度 。
并行结构与流水线技术同样是降低功耗的有效手段。并行结构通过复制功能模块,以面积换功耗,在保持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;流水线技术将功能模块分成多个阶段流水作业,降低对单个模块的速度要求,进而降低工作电压,实现功耗降低。但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前提是电路工作电压可变。
此外,设计低功耗单元库、采用合理的低功耗状态机编码以及对 Cache 进行低功耗设计等,都是 SoC 芯片低功耗设计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SoC 芯片设计规则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体系,贯穿于芯片设计的全流程。遵循这些规则,才能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、性能卓越的 SoC 芯片,为电子设备的不断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。